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

瑪德蓮,普魯斯特與幸福的過往 by Pierre


(2013/1/15 Claire實作課瑪德蓮,攝於自家。)


  談論到普魯斯特(Marcel Proust1871-1922)與他的小說鉅著《追憶似水年華》(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,以下稱《追憶》),很難不聯想到瑪德蓮蛋糕(madeleine),反之亦然。

  但這小小貝殼形狀的蛋糕,究竟為什麼能在這七大冊描寫過眾多人物、場景的小說當中,佔有這麼重要的地位呢?

  著名的瑪德蓮描寫段落出現在《追憶》第一冊《在斯萬家那邊》的第一部份〈貢布雷〉,更詳細說,是〈貢布雷〉第一章的最後幾個段落,後頭緊接著〈貢布雷〉的第二章。《追憶》全書由一個長期失眠者的敘述開始(「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很早就寢。」),深夜回憶起他的童年。仔細看來,本書主角在〈貢布雷〉第一章所作的童年回憶相當有限,有種困頓、無法全面展開的感覺,回憶與失眠夜的交錯,直到了最末段,他找到了瑪德蓮的記憶,他的回憶旅程才終於「全面啟動」。這正是常聽到的「不自主回憶」(la mémoire involontaire)──不同於人類智力的記憶,不自主的回憶較像是某種感官喚起的,幾乎讓你感到重新回到過去某段時刻的,所謂過往時光。換言之,透過瑪德蓮這個「象徵」,敘述者在書中才終於可以喚起更深沉、更全面的記憶,將過往以為早已消失不復得的時光贖回。



Madeleines citron et huile d'olive (檸檬橄欖油口味瑪德蓮)
Made by Claire Lin
recipe from : Yam: le magazine des chefs (#07, Mars-Avril 2012)
Click here for recipe details

  讓我們細看這些段落:

  「有一年冬天,我回到家裡,媽媽見我全身發冷,說還是讓人給我煮點茶吧,雖說平時我沒有喝茶的習慣。我起先不要,後來不知怎麼改變了主意。她讓人端上一塊點心,這種名叫小瑪德的,小小的,圓嘟嘟的甜點心,那模樣就像是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。被百無聊賴的今天和前景黯淡的明天所心灰意懶的我不由分說,機械地把一匙浸了一塊小馬德萊娜的茶水送到嘴邊。可就在這一匙混有點心屑的熱茶碰到上顎的一瞬間,我冷不丁打了個顫,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發生奇異的變化。我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,它無依無傍,倏然而至,其中的緣由無法滲透。這種愉悅感,頓時使我的覺得人生的悲歡離合算不了什麼,人生的苦難也無須縈懷,人生的短促更是幻覺而已。我就像墜入了情網,周身上下充盈著一股精氣神:或者確切的說,這股精氣神並非在我身上,它就是我,我不再覺得自己平庸、凡俗、微不足道了。

  接著,敘述者為這個「顫」與「愉悅感」好奇,去思索探究,再喝了一兩口茶(他還沒發現關鍵不在茶),發現刺激已經慢慢在減弱了。於是他「回想」他的第一口,稍稍抓回剛剛的感覺,但很快發現不管用,所以,這回,他放棄智力的「回想」,突然:


  「我驟然感到周身一顫,覺得腦海裡有樣東西在晃動,在隆起,就像在很深的水下有某件東西起了錨,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,但它緩緩升起。」

  敘事者掌握了訣竅,專注在這奇妙的感受,很快,回憶乍現:

  「驟然間,回憶浮現在眼前。這味道,就是小瑪德萊娜的味道呀,在貢布雷,每逢星期天,我到萊奧妮姑媽屋裡去給她道早安時,她總會掰一小塊瑪德萊娜,在紅茶或椴花茶裡浸一浸,然後遞給我。」

  到了這裡,沉睡的記憶直到最細節的部份,在貢布雷生活的童年回憶,全因瑪德蓮而喚醒。


  「我家花園和斯萬先生苗圃裡的所有花卉,還有維沃納河裡的睡蓮,鄉間本分的村民和他們的小屋,教堂,整個貢布雷和它周圍的景色,一切的一切,形態繽紛,具體而微,大街小巷和花園,全都從我的茶杯裡浮現了出來。

  《追憶》主要的穩定敘述,也就此脫離敘述者的失眠絮語,於焉展開。

  其實,普魯斯特不只一次的練習(甚至我想說,這輩子都在練習),關於「不自主回憶」的描寫,這似乎是他此生最為牽掛的秘密,也是為什麼他成為一位作家的原因──在書的最後,敘事者瞭解到這「不自主回憶」的關鍵,也就是關於時間的秘密後,他終於準備好成為一位作家了。舉些例子來說,普魯斯特在二十多歲有本未完成的小說《讓‧桑塔伊》(Jean Santeuil,在他過世後三十年才被整理出版)的開頭部分便有這樣的描寫:

  「他沿著海崖行走許久,不斷上爬,毋寧更激發他的思考,因為我們從下方看上的話,他是越走越快地,跑地,搖著頭地,直到他抵達燈塔守人的小屋,一處不曾有人駐足的場所。正是在那,至高之處,他以一種古代巫卜者的態度,仔細察看了鳥群於海面飛行,傾聽風聲,眼望天空,但不是為了找出未來的預兆,而更像是──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──過去的再度憶回:只因那開始落下的雨滴,重新露臉的陽光,以足夠讓他想起多雨之秋、陽光充足的夏日、他生命中某些完整的時期,在他靈魂底某些原來暗沉的時刻,自行光明起來,啊,這一切使他興奮陶醉於回憶與詩意之中。」


  或是他的文論《駁聖伯夫》的序(此段可視作瑪德蓮的另一版本)

  「一個雪天夜晚,我回家時凍僵了,熱氣怎麽也緩不過來;由於我依舊在臥室燈下開卷閱讀,老廚娘建議我喝杯茶,而我此時是從不喝茶的。事有湊巧,她同時端上幾片烤面包。我把烤面包浸入熱茶,當把面包送進嘴裏,腭部感到浸濕變軟的面包帶著茶味時,我一陣心慌,覺出天竺葵和橘樹的香氣,頓時眼前一片光明燦爛,其樂融融。我待著不動,生怕稍微一動,這奇妙的一切就會中止。我在莫名其妙之間,仍夾著奇妙無窮的濕面包另一端,突然我記憶的隔板紛紛倒塌了,旋即上述在鄉間別墅度過的那些夏天從我的意識中脫穎而出,帶著明媚的早晨以及一連串興衝衝樂悠悠的時辰紛至沓來。於是,我想起來了:每天我起床穿好衣服,下樓去我外公的房間,他也剛醒,正吃茶點。他把一片面包往熱茶裏浸一浸,餵給我吃。」

  當然,在《追憶》本身,普魯斯特的嘗試更多,尤其在最後一冊《復得的時光》的宴會場景,敘事者踏在宅第外高低不平的石階板上,微妙的不平衡感中,他突然記起在威尼斯的教堂前的情景,那是當初他在旅遊時拼命想用智力去記錄下來卻失敗的一切,這回又透過不經意來到的「不自主回憶」尋回。至此,他把握了最後機會,不斷探索這「不自主回憶」,最後找到一直以來追尋的時間秘密。撇開很文藝的慣用中譯,本書的書名直譯該作「尋找逝去的時間」,因此,回憶、過往、時間其實正是這本書的主題。瑪德蓮所暗示的時間秘密,不光是幫助他找到回憶的手段而已,它本身就是個秘密,是需要思索的對象本身。

  對普魯斯特來說,那些表面上消亡的並非完全消失,它們藏在身邊各個物品之中,像是被囚禁的靈魂,等待我們哪天不經意的碰觸而釋放,那遠是我們智慧無法到達的地方,只能偶然地透過某種物質與感官經驗中尋得。普魯斯特區分了智力的意識的回憶與非智力的不自主回憶,雖然前者主導我們的大部份,但後者對他來說,偶然不可得的那些,才是真正重要的。

  那,為什麼,既然普魯斯特描寫過那麼多「不自主回憶」,卻選擇了瑪德蓮,讓它在整本小說的敘述佔有如此的地位,又為什麼它被讀者們如此津津樂道呢?我想原因之一,可以用他在《追憶》的話來回答:

  「即使物毀人亡,即使往日的歲月了無痕跡,氣息和味道(唯有它們)卻在,它們更柔弱,卻更有生氣,更形而上,更恆久,更忠誠,它們就像那些靈魂,有待我們在殘存的廢墟上去想念,去等候,去盼望,以它們那不可觸知的氤氳,不折不撓地支撐起記憶的巨廈。」
氣息與味道。

  是以,在各式各樣的感官喚起的「不自主回憶」之中──視覺的、聽覺的、身體平衡感覺的、觸覺的──由食物引起的嗅覺與味覺,似乎更是深刻。
追問:為什麼呢?

  我想,一方面或許是這兩種感覺比較沒有被智力馴服,另一方面(或許這是真正關鍵的),是品嘗食物所領受的「幸福感」。這「幸福感」正象徵了過去的美好,如今又由食物喚回。
想想,在我們每一口的品嘗,都可能偶然地撞見過往逝去的幸福,或我們品嚐的每一口,都可能是將來哪天回憶起的「幸福時光」,不禁對手上的食物珍惜了起來。





  翻譯出處:《追憶似水年華》第一冊的部份採自時報出版社,《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:去斯萬家那邊第一部貢布雷》(時報,2004),周克希譯;〈駁聖伯夫〉翻譯採自部落格http://blog.udn.com/le14nov/4622442,應為沈志明博士譯;《讓‧桑塔伊》段落為本人粗譯。






====
  後記:07年剛來法國,還沒跟Claire在一起的時候,曾與兩位不熟的台灣同學聚會,她們都是所謂老鳥了。那天下午,她們各自貢獻了許多好吃的甜食與飲料,我一來節省,二來無知,拿出了一包某超市牌的廉價瑪德蓮。我當時以為那是美味的食物,卻被狠狠取笑一番。如今,與Claire一起在巴黎已經接近五年,見她時常變出美味的食物與甜點,各種口味與食譜的瑪德蓮當然品味不少。對於這無知到熟悉的過程,全是Claire給我的。雖然不像普魯斯特可以從瑪德蓮中找回童年,卻也跟他一樣,象徵起一種幸福,結晶在小貝殼蛋糕裡的,過往美麗珍珠。此文依舊獻給Claire

2012/12/5  Pierre  於巴黎    

1 則留言:

  1. 你好 我寫了心得 有轉分享這個段落的故事 謝謝^^
    「有一年冬天,我回到家裡,媽媽見我全身發冷,說還是讓人給我煮點茶吧,雖說平時我沒有喝茶的習慣。我起先不要,後來不知怎麼改變了主意。她讓人端上一塊點心,這種名叫小瑪德蓮的,小小的,圓嘟嘟的甜點心,那模樣就像是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。被百無聊賴的今天和前景黯淡的明天所心灰意懶的我不由分說,機械地把一匙浸了一塊小馬德萊娜的茶水送到嘴邊。可就在這一匙混有點心屑的熱茶碰到上顎的一瞬間,我冷不丁打了個顫,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發生奇異的變化。我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,它無依無傍,倏然而至,其中的緣由無法滲透。這種愉悅感,頓時使我的覺得人生的悲歡離合算不了什麼,人生的苦難也無須縈懷,人生的短促更是幻覺而已。我就像墜入了情網,周身上下充盈著一股精氣神:或者確切的說,這股精氣神並非在我身上,它就是我,我不再覺得自己平庸、凡俗、微不足道了。」

    回覆刪除